当所有企业都在谈论AI,真正的难题浮出水面:如何让它走出演示厅,融入具体业务,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
在销售易Engage2025圆桌论坛上,来自腾讯云、海能达、柳工国际、美巢集团的数字化掌舵者们,与销售易总裁邓永富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议题抛开空泛的概念,直指核心:AI的落地,是一场“上接战略,下接场景”的精细活,如何真正在业务场景中生效?又该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AI伙伴?
圆桌嘉宾:销售易总裁邓永富,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负责人、智慧运营商负责人曹磊,海能达集团副总裁CIO于平,柳工国际IT总监陈勇志,美巢集团数字化转型负责人施永刚
1.AI如何融入业务场景:从战略到落地的闭环
在“AI+智能制造”场景下,美巢如何以AI赋能客户连接,并打通从用户洞察到智能制造的全链路价值闭环?
施永刚(美巢集团):
美巢围绕”环保+智能”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将AI深度融入业务全链条,系统性地构建从客户连接到智能制造的完整价值闭环:
在客户连接层面,我们通过三大路径挖掘用户价值:
- 知识赋能:构建基于AI的企业级产品智能知识库,主要赋能内部员工,提供精准的个性化产品知识查询与服务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一能力延伸至经销商乃至终端消费者,结合CRM实现个性化解决方案的精准传递。
- 营销创新:推进数字地图与销售AI行为分析的融合,帮助智能分析市场覆盖与销售动线,优化营销资源分配,提升市场触达的效率与精度。
- 个性化规模化定制:美巢将上市的华彩墙面漆产品,将是AI连接营销与制造的关键范例。它能实现“前端个性化推荐”与“后端柔性生产”的全链路打通,让AI成为理解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枢纽。
在智能制造与基础支撑层面,AI正发挥核心驱动作用:
美巢正在建设的武汉传奇工厂将于明年实现从原料进入园区自动卸车到成品自动装车发运的制造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同时,通过打造“透明工厂”,将智能制造过程转化为品牌体验环节,使生产现场成为建立用户信任的窗口。为了全面实现智能化,我们正在夯实三大AI基础平台:结构化数据平台为BI与AI提供数据支撑;生产IIOT平台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企业内容管理平台则借助AI挖掘非结构化数据价值,为业务决策提供更深层的支持。
2.CIO角色与全球化企业的AI部署策略
在AI时代,企业CIO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驱动业务?
于平(海能达):
我认为,在AI时代,CIO必须完成从“技术支持者”到“业务引领者”的根本性转变。结合海能达的实践,这一角色需要具备几个关键特质:
- 首先是保持技术敏感度,敢于拥抱变化。首从早期应用SaaS、企业微信,到如今推行AI智能问答和辅助编程,我们始终在主动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
- 其次是超越技术支持,真正引领业务创新。经过两年严谨选型,我们选择将销售易作为企业级数字化平台深度使用,正是基于对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前瞻判断。
- 第三是在策略上平衡稳健与果断。我们遵循“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原则,在确认销售易的AI能力趋于成熟后,正积极推进其Agent能力在业务场景中落地。
这一理念在我们全球化业务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销售易伙伴云,我们连接全球经销商,推动CRM从“管理工具”转变为销售人员乐于使用的“赋能工具”。我们期待AI能让CRM像微信一样便捷智能,真正赋能销售团队和合作伙伴,助力业务增长。
在“AI+全球化运营”场景下,柳工如何构建一个兼顾效率与合规的智能新体系?
陈勇志(柳工国际):
在全球化运营中,柳工国际以“效率与合规并重”为原则,推动AI落地。我们采取渐进路径,短期内从会议纪要、多语翻译、配件推荐等单点场景切入,让一线快速获益,平滑转型进程。长期来看,AI将推动系统从“记录”转向“行动”,实现从低频结构化数据到高频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决策。我们的目标是以统一AI平台为基础,构建真正智能的企业数字化运营体系。
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上,我们聚焦三大关键维度:
- 认知与战略层面:必须保持与全球先进技术的同步。我们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设厂,本身就包含着近距离学习、融入并引领全球技术生态的战略考量。
- 数据合规层面:这是出海企业的生命线。从车联网数据、CRM中的客户隐私信息到AI模型的训练数据,都必须严格遵守全球各运营地的法规(如GDPR),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 技术架构层面:AI新架构对传统ERP、MES等核心系统构成了集成与升级的冲击,需要审慎处理。
我们的核心应对策略是开放、务实且灵活的:
- 资源上,依托腾讯等大厂的基础能力,合作共赢;
- 组织上,重用懂技术、懂本地市场的年轻人才;
- 责任与伦理上,区分不同市场要求,成熟市场可能需人工复核,新兴市场可适度放宽。
总之,坚持以开放的心态,聚焦于具体业务场景,通过整合生态资源并严守合规底线,来构建柳工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智能运营体系。
3.选择伙伴与预见未来:AI时代的选型观与趋势观
从技术服务商视角,您认为企业选择AI服务商时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曹磊(腾讯云):
选择AI伙伴,长期主义是关键。除了常见的指标,我特别想强调两点:
第一,是扎实的技术攻坚与场景落地能力。AI的产业化落地,需要解决大量细微却极其关键的技术难题,这非常考验服务商的“硬实力”。以我们与3D打印头部企业”拓竹”的合作为例,在人像建模过程中,颈部、耳朵等细节部位容易产生畸变和断裂,这些看似细微却直接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恰恰是产业落地的关键瓶颈。我们通过混元大模型的能力,不仅实现了对这些复杂几何结构的精准建模,还开发了自修复功能,有效解决了行业长期面临的痛点。这种能够精准识别并解决”木桶效应”中最短板的实力,是衡量AI服务商价值的重要标尺。
第二,是长期携手、共同进化的决心与能力。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索是一场马拉松。企业需要选择那些有长远技术布局、稳定战略和坚定投入决心的伙伴。腾讯与销售易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双方在技术、产品层面深度绑定,这种优势互补的协同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了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
我们始终认为,优秀的AI服务商应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腾讯在分布式机器学习框架、星迈网络等底层技术上的持续投入,目的就是要让企业能够专注于业务创新,而无须担忧技术瓶颈。选择AI伙伴,本质上是在选择一位能够共同面对技术变革、携手走向未来的同行者。
在AI浪潮下,您如何看待CRM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企业选择“AI+CRM”有何选型建议?
邓永富(销售易):AI无疑是当前驱动CRM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展望未来,我认为CRM的演进将主要围绕三大趋势展开:
- 功能智能化:AI将催生大量原生智能功能,如智能话术、商机预测、自动跟单等各类AI智能体,使CRM系统从“工具”进化为“智能助手”,更聪明、更主动地赋能销售。
- 边界模糊化:AI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全流程、多维度的高质量数据。因此,传统上CRM与ERP、SCM(供应链)、PRM(伙伴关系管理)等系统的边界将被打破,逐渐融合成一体化的客户运营平台。
- 业务一体化:在AI深度赋能下,CRM可能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深度绑定,成为业务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甚至可能出现按业务成果(如成交额)收费的创新模式,与客户的成功绑定得更紧密。
正是这些深刻的趋势,决定了今天企业选型CRM,实际上是在选择一位能够共同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战略伙伴。它不再仅仅是购买一套软件。对此,我的核心建议有三点:
- 考察厂商的稳健性: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需重点考察伙伴的现金流是否健康,是否坚持长期主义,是否真正将“客户成功”作为核心经营理念。这决定了他们能陪你走多远。
- 验证平台的成熟度:产品必须经过大量复杂、真实企业场景的锤炼,以保证其技术稳定性、安全性和架构的前瞻性。企业应避免成为不成熟平台的“小白鼠”。
- 评估团队的专业性: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应仅是功能的实现者,更应能深刻理解你的业务,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建议,成为你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向导。
